欢迎您,|[退出]

新闻

news

前两月工业经济稳定恢复 企业利润小幅增长
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工业经济稳定恢复,企业利润实现小幅增长。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575.6亿元,同比增长5.0%。不过,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利润分化现象仍然突出。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2倍,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均同比下降,后者降幅超四成。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表示,总体来看,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恢复态势。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企业盈利改善仍不均衡,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持续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部署,继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营收增长较快,为企业利润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1~2月份,工业企业销售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9%,高于去年12月份1.6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40个行业收入同比增长。从企业利润来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超过半数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或减亏,其中有15个行业利润增速达到两位数及以上。朱虹指出,能源原材料行业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贡献较大。1~2月份,受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煤炭价格同比涨幅较高等因素推动,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采选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7倍、1.55倍,拉动作用均较去年12月份进一步增强;受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等价格上涨拉动,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3.8%、27.3%,均实现较快增长。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展望3月,受俄乌冲突冲击,以原油为首的大宗商品价格大概率还将位于高位,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未见明显好转,预计中下游企业利润增速还将继续承压。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也认为,3月工业企业利润还会面临一定的压力。不过长期看,受益于减税降费和保供稳价政策以及国内疫情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后续工业企业的利润分化格局会有所改善。(江聃)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3-28
详细
财政部:留抵退税政策将为市场主体输血1.5万亿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3月23日,在国新办政策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对于新增留抵退税中的地方负担部分,中央财政补助比例平均超过82%,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今年,中央财政在正常的转移支付之外,专门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共1.2万亿元,加上正常的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完全能够补齐地方落实退税减税政策的减收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目前,首批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的专项转移支付4000亿元已于3月21日下达。“2022年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是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最重要内容。”许宏才表示,通过退给企业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现金流,促进其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能够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大规模的退税,是否会对地方财政造成减收压力?对此,许宏才强调,今年,中央财政在正常的转移支付之外,专门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共1.2万亿元,从总量来看能够支撑地方减收。一次性安排资金和正常的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相加,预计地方主要是县区落实新增留抵退税和其他减税降费实际的减收完全能够补齐,确保县区财政平稳运行。据许宏才介绍,对于新增留抵退税中的地方负担部分,中央财政补助比例平均超过82%,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同时,财政部明确了专项资金分配备案、预算下达、资金调拨等管理要求,将专项资金纳入直达资金范围,实行动态监控,既确保及时足额退付留抵退税资金,也防止专项资金闲置挪用。此外,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还在会上提到,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违法行为。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3-24
详细
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围 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速
证券时报e公司讯,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容。近日,《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西安成为继福州、南京、成都以及长株潭都市圈之后,第五个落地的国家级都市圈。记者获悉,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武汉、沈阳、广州等地都市圈规划申报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郑州等地都市圈规划也在加紧编制。业内人士指出,都市圈建设按下“快进键”,将在经济带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我国还将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培育更多都市圈,以更好发挥领跑作用,带动区域发展。(经济参考报)
2022 03-23
详细
国务院国资委:严查重大违规经营投资问题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2022年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要求,做实违规问题线索初核工作,严肃查处重大违规问题线索,坚决防止“破窗效应”,深化管理提升建议书推广运用,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有效应用监督追责信息系统,各中央企业要于6月底前全面建成监督追责信息系统,并与国资委系统完成对接。《通知》指出,在国资委的指导推动和引领示范下,建立了全覆盖的出资人违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切实筑牢国有资产安全防线,以追责促落实、促整改、促发展的监督效能不断增强,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促进中央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有的中央企业还存在不敢追责、不愿追责、不会追责的“三不”问题,通过责任追究发挥“治已病、防未病”作用还不到位,责任追究队伍的力量配备和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知》明确了指导中央企业扎实做好2022年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重点。其中,特别强调要严肃查处重大违规问题线索。《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要着力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注和国资委移交的违规问题线索,集中查办中央企业有关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加大对境外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的查处力度,坚决防止“破窗效应”。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采取直接核查、联合核查、挂牌督办等方式,强化对所属企业违规责任追究工作的督促指导,重点查处明知故犯、屡查屡犯和长期违规等典型问题线索。管理提升建议书作为重点反映企业存在的突出违规问题,深入挖掘违规问题背后的制度缺失和管理漏洞,针对性提出强化管理和制度建设意见建议的载体将进一步推广运用。《通知》要求,2022年,各中央企业将当年办结的一半以上核查项目形成管理提升建议书。《通知》还提出,对离职退休人员违规责任追究,损失认定、责任认定工作规范,以及境外、参股、金融类子企业责任追究工作等开展专题研究,做好相关制度机制储备。各中央企业要持续加强监督追责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国资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的目标要求,于6月底前全面建成监督追责信息系统,并与国资委系统完成对接。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3-23
详细
3月LPR保持不变,释放什么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3月2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6%。本月两个品种LPR均与上月持平。至此,LPR连续两个月维持不变。对于本月LPR保持不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第一,从利率水平看,目前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已经处于低位。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1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6%,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处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低水平。第二,从外部环境看,发达经济体正在收紧货币金融政策。日前,欧美主要经济体正在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特别是美联储3月17日已经宣布加息25个基点。第三,3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与上月持平。LPR由两部分组成,即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与加点,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一般而言,MLF如果未变,LPR调整的可能性较小。此外,3月份银行资金成本未有显著变化,银行压缩加点的空间和动力不足。LPR持平不改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趋势上周,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要求“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并强调“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董希淼表示,本月MLF、LPR保持不变,表明当务之急是为稳定信贷投放创造适宜的环境,推动新增贷款适度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变。2021年下半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全面降准及降低政策利率,积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2021年12月1年期LPR下降5个基点,2022年1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10个、5个基点,创下连续两个月下降的纪录。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表示,前期LPR下降幅度并不算小且效果明显,不妨静待前期政策的效果继续向实体传导。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张旭认为,评估货币政策在“降成本”中的效果重点要看实体经济的实际贷款利率,而不是LPR。事实上,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这2年半时间内,MLF利率降低了35个基点,加点幅度下降了11个基点,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与LPR之间的利差降了28个基点,贷款实际利率下降中有约4成由利差的降低所贡献。LPR下降显然有助于推动贷款实际利率的下降,但LPR不降也并不会阻止实际贷款利率的稳中有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表示,LPR维持不变,无碍引导金融机构释放LPR改革潜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合理让利实体经济,尤其是继续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绿色经济、制造业重点新兴领域,合理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促进投资、消费良性循环。后期宏观政策稳增长取向不变从宏观经济基本面看,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尽管年初投资、消费、工业生产等宏观数据超预期,但多与去年同期低基数有关,更多具有短期波动性质,再加上房地产市场降温、恢复仍需过程,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尚未全面缓解。这意味着后期宏观政策稳增长取向不变。人民银行传达学习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精神表示,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上周美联储加息落地,上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25个基点到0.25%至0.5%区间。在外围启动加息的情况下,未来我国货币政策怎么走?周茂华指出,从以往经验看,在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初期,市场波动往往较大,全球市场在积极消化定价;但我国与美国经济、政策周期处于不同阶段,国内金融体系稳健、资产估值合理,我国政策独立性强、以我为主;另外,对冲美联储及外围政策影响的关键,是保持国内经济稳步恢复、健康发展。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未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发挥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功能,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预计货币政策将坚持以我为主、主动作为,根据形势变化和实体经济所需,适时出台实施对稳增长有利的政策,同时应对好各种风险冲击,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董希淼认为,下一阶段金融管理部门将抓紧落实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精神,通过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逐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为稳定宏观经济、稳定资本市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服务。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责任编辑: 高蕊琦
2022 03-22
详细
证监会: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
3月17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就证监会系统的贯彻落实作出部署。会议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推进解决涉及资本市场预期、生态、环境等重点问题、敏感问题,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统筹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法治体系完善、监管转型与监管能力提升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会议指出,今年全国两会,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召开的重要会议,任务重大、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深入团组,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首次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总结党和人民奋进历程的宝贵经验,深刻指出我国发展具有的“五个有利条件”,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总结了去年取得的重要成绩,提出了今年工作一系列新目标新任务,举措详实、政策务实,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好报告。会议强调,证监会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有利条件”的重要论断,进一步统一思想、锚定目标、奋勇作为,以更加严实的作风落实全国两会部署,以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要加强党对资本市场的领导,持续强化资本市场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二要坚持稳字当头,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推进解决涉及资本市场预期、生态、环境等重点问题、敏感问题,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统筹疫情防控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支持振作工业经济运行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三要扎实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统筹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法治体系完善、监管转型与监管能力提升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四要更好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切实抓好中央巡视整改工作,扎实推动各项整改任务落地见效,推动证监会系统党的建设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同进步、共提升。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3-18
详细
人民银行批准两家金融控股公司设立许可
证券时报网讯,日前,人民银行批准了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筹)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设立许可。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依规开展已受理企业的审批工作,稳妥有序推动其他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设金融控股公司。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3-17
详细
银行业混战绿色金融 价格战隐忧浮现
证券时报记者 马传茂 段久惠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万亿级资金正在布局绿色经济领域。政策引导叠加经济效益,绿色金融赛道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而绿色信贷又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多家上市银行接受机构调研时明确表示,2022年将积极推进客户结构和资产投放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中新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绿色经济。蜂拥之下,竞争不可避免,个别热门领域甚至出现价格竞争,亦有银行担心绿色金融领域也出现“掐尖”效应。对此,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入局者需用好自身资源禀赋,聚焦优势领域,并强化能力建设、做好风险管理,防止一哄而上、一地鸡毛。掘金绿色金融赛道聚焦“减污降碳”,加码优质绿色资产——金融机构正加速布局碳中和相关金融服务中的业务成长机会。“交行把发展绿色金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动抓住其中机遇,提升ESG市场形象;这既是落实国家关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明确要求,更是践行本行战略、加快打造特色品牌的重要抓手。”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称。据了解,该行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于2021年10月成立,由董事长和行长担任主任委员、分管授信与风险的行领导和首席风险官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包括19个总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而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早在15年前就率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并率先成立绿色金融一级专营部门。新一轮五年规划中,该行又将绿色银行作为持续打造的“三张名片”的首张,并制订了清晰的目标:到2025年,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要突破2万亿元,客户数突破5万户。但实际业务发展远快于目标。兴业银行在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去年末全行大口径绿色融资余额约1.38万亿元,绿色贷款近4600亿元,年内增幅分别约20%、45%,其中绿色贷款体量位列股份制银行第一。平安银行也在2021年成立了由行长胡跃飞牵头的总行绿色金融办公室,并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一级部门专职推动绿色金融工作,积极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重大项目。截至去年末,该行及平安理财绿色金融业务余额为1137.27亿元,绿色信贷余额691.35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99.6%和204.6%。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随着绿色投资预计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银行信贷作为社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产业发展也正为银行业绿色信贷增长提供强大的驱动力。近期,零壹智库发布《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1》显示,当前国有银行绿色信贷规模有领先优势,但城商行、农商行的绿色信贷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末,从规模看,工商银行以1.35万亿元的成绩位列全国首位;从增速看,上海农商银行以369.52%增幅位列全国第一;从占总贷款余额比重看,兴业银行位列首位。何以“长坡厚雪”?绿色金融何以成为“长坡厚雪”的赛道而吸引各类银行重兵投入?不容忽视的背景是绿色发展内涵深化、外延扩展、政策环境向好带来的重大机遇。当前,政府和监管部门正出台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低碳项目扶持政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包括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和扩容、财政对绿色低碳活动的补贴和减税政策、出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绿色低碳项目的回报率和投资积极性都将提升。而站在银行自身资产配置的角度看,绿色金融也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绿色融资虽然短期利率低、期限长,但拉长周期转换成银行内部的风险调整资产收益率相当可观。”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在去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据他透露,该行表内外绿色融资平均收益率约6%,不良率仅0.24%。“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绿色金融为抓手,参与地方政府业务,既防范化解风险,又能从新旧经济转换中挖掘更多业务机会。”陶以平认为。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拓面上量”,兴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和资源倾斜,包括提高价格补贴、加大风险授权、配置专项风险资产等。“‘双碳’政策推出之后,绿色金融的发展逻辑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考核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采取的是集团化打法,现在加强了针对绿色贷款的考核,今年我们目标是实现绿色贷款增长1500亿元,碳减排工具贷款增长400亿元至500亿元。”兴业银行年初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一位国有大行省分行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所在分行近年绿色贷款增长较快,不良率远低于对公整体水平,大概在0.3%左右,“虽然规模增长对绿金的不良有一定稀释,但客户本身的资质是比较好的,收益相对稳定。”该负责人还提到,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有望降低,助力银行轻资本、轻资产经营。“如果把绿色信贷的风险权重从100%降到50%,不仅可以释放资本金、减小再融资压力,也可以实质性地降低绿色信贷融资成本,激励银行加大投放。”对价格战的担忧蜂拥绿色金融赛道的另一面,各类银行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领域短兵相接,甚至出现价格战。有银行接受机构调研时直言,今年绿色贷款的定价下行压力是比较大的,“新增的利率投到4.5%压力都比较大,尤其是去年碳减排工具出台后,各家银行对绿色资产的争夺非常激烈。”“确实今年在碳减排成效比较显著的领域(譬如光伏、风电、水电等大型电站)同业价格竞争比较激烈,融资利率下来比较快,我们的规模也上得很快。”前述国有大行分行负责人称。一位华南地区中小银行高管在采访中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一是担心价格战进一步演化,二是担心大行基于资金优势、综合服务优势‘掐尖’,抢抓优质客户”。对此,前述国有大行分行负责人认为,绿色金融市场很大,“蛋糕足够大,怎么吃都行,但一定是有多大能力吃多少,不是一哄而上,最后一地鸡毛。”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天府银行行长黄毅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一定要立足区位优势和自身实际,深耕本土地方产业,为地方绿色项目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以平安银行为例,该行框定聚焦了15个绿色金融主要赛道,横跨清洁能源、绿色环保、高碳转型、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服务六个领域,各分行须基于所辖区域的产业环境、客户基础、同业竞争等因素,各自选择侧重的细分赛道。除用好自身资源禀赋、聚焦优势领域外,为应对价格竞争问题,不少银行选择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专项额度、价格补贴、绿色通道等举措直面竞争。“和大行相比,我们的决策链条更短,政策调整比较快,在服务绿金客户过程中就能很快地跟上客户需求,提供信贷+非信贷综合融资服务。”一位股份行支行负责人称。黄毅同时表示,在开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中小银行还需要解决好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要做好资产风险管理,做好对高碳资产的划分和风险预警,管理好转型期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二是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化能力建设。“目前许多国有大行已开展环境压力风险测试,但很多中小银行尚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工具和专业人才。”防范“染绿”、“洗绿”多名受访人士提到,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绿色金融支持项目涉嫌“染绿”、“洗绿”而滋生监管风险。一位城商行绿色金融部门负责人介绍,有一些企业通过“虚构或伪造绿色项目以及相关支撑材料;以某个单项小微的绿色项目将整个企业(项目)包装成绿色企业(项目);以绿色环保项目的名义融资,但资金实际用途未投入绿色项目等”来“染绿”、“洗绿”,而金融机构可能会因信息不对称、绿色专业化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准确鉴别绿色项目,如果再通过“伪”绿色信贷资产向政府部门申请财政补贴、专项再贷款等获取优惠政策,存在一定的监管风险。而要规避“染绿”、“洗绿”情况,既需要银行自身提高能力建设、培养引进既懂环境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强对绿色项目的审核,更需要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据了解,目前我国关于绿色金融的分类标准包括银保监会出台的绿色信贷标准、人民银行和发改委以及证监会等出台的不同绿色债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各自的绿色标准。“不同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和核电是否属于绿色范畴,有不同判断。”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表示。除分类标准外,前述城商行绿金部门负责人认为,绿色企业或项目的环境效益测算仍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监管部门提供的环境效益测算方法在实操层面仍存在较大的难度,而且政府部门也未建立公开统一的企业能耗或排放信息。对此,民建中央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加快补齐绿色金融短板的政协提案,建议制定绿色金融法律法规、行业通用的绿色项目目录,建立绿色信贷行业、项目及产品的认证标准,统一绿色项目认定模式和口径。李民斌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假绿”、“伪绿”、“漂绿”问题,防范绿色项目信贷风险,关键是建立全流程信息披露体系。“建议协助企业以技术攻关准确核算碳排放,并建立完整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环境处罚、企业排污许可证、绿色项目可研报告、信用数据等信息。同时,加强与专业的第三方绿色评估机构合作,完善绿色融资审查机制,实时追踪绿色项目进展。另外,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决策以及风险预警,帮助金融机构尽早防范项目潜在风险。”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3-17
详细
国内首份A股公司ESG问卷调查报告发布
国内首份综合反映A股公司ESG认知与ESG实践的《A股公司ESG问卷调查报告》昨日正式发布。此次问卷调查由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与价值在线·易董联合完成。ESG(由环境、社会、治理三个英文首字母组成)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兴起的重要投资理念和相关企业行动指引,亦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金融市场和微观企业层面的具象投影。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尤其在“双碳”目标、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背景之下,ESG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积极践行ESG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更将有效助力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披露ESG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持续扩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1147家,2009年这一数字仅为371家。此次发布的报告,通过32项问题对受访A股公司高管、董秘及董办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后,客观呈现A股公司对ESG的关注度、认知度,及其对ESG实践、ESG评级、ESG报告的理解。在ESG关注度和认知度方面,问卷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相比中小市值公司,大市值公司(市值500亿元以上)对ESG关注度更高;近九成的受访者认为管理层重视是上市公司有效实施ESG战略的首要因素;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成熟期是上市公司实施ESG战略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有31.84%的受访者则认为“何时实施ESG和企业发展阶段没有直接相关性”。在ESG实践方面,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实施ESG战略有利于公司多层面提升发展质量。在已实施ESG战略的上市公司中,63.18%的受访者认为公司“有明显变化”,其中约有五成受访者表示任职上市公司的合规、风控等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在ESG评级与报告制作方面,约五成受访者表示有必要采取措施提升公司ESG评级(评分),对于“高质量ESG报告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有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关键绩效指标披露全面”,其后是“选取的议题涵盖各层面”和“披露了具有公司特色的专题”,分别占比67.66%和60.20%;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七成受访者将“缺少规范的ESG信息披露规则”作为制作ESG报告的主要难点,超过五成受访者表示所任职企业对于如何选定议题还没有明确想法。调查报告提出,在制度层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资本市场特质的ESG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在实践层面,上市公司宜提高对ESG的认知,积极践行ESG理念。(作者系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研究员)
2022 03-14
详细
证监会:通过合作解决美方对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针对美国证监会(SEC)近日称“依据《外国公司问责法》认定了五家在美上市公司为有退市风险的‘相关发行人’”,中国证监会表示,坚决反对一些势力将证券监管政治化的错误做法,愿意通过监管合作解决美方监管部门对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和调查问题,这也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中国证监会表示,这是美国监管部门执行《外国公司问责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一个正常步骤。中国证监会此前已经多次就《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实施表明过态度。中国证监会尊重境外监管机构为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加强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但坚决反对一些势力将证券监管政治化的错误做法。中国证监会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精神,愿意通过监管合作解决美方监管部门对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和调查问题,这也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近一段时间,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持续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开展沟通对话,并取得积极进展。中国证监会相信,双方通过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尽快作出符合两国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的合作安排,共同保护全球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两国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3-11
详细
返回主页 公众号 反馈建议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