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退出]

新闻

news

李克强:抓好春管春耕保障粮食安全
据新华社电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农业农村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在种植业管理司农情信息处,李克强听取了春管春耕、农资供应等汇报。他十分关心受去年秋汛影响、播种延后地区的小麦苗情,得知目前一二类苗比例比冬前大幅提高,李克强叮嘱继续做好精准指导和服务。他勉励工作人员说,农情连着粮情,粮情连着民情,民以食为天,要持续加强监测,有情况及时反映,有建议及时提出,共同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座谈会上,农业农村部作了汇报,河北、黑龙江、河南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通过视频发了言。李克强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共同努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粮食连年丰收。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物价大幅上涨、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等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发展和农业生产也面临新挑战。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库存充足、供给是有保障的,但要始终绷紧立足自身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弦,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对稳定物价、稳定经济运行、稳定社会大局至关重要。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牢抓实农业生产,推进改革,保障14亿多人的“米袋子”、“菜篮子”,夯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李克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时不等人。现在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北方小麦主产区正值小麦返青的关键期,苗情还有提升空间,要通过科学追肥等促进弱苗转壮,加强后续田间管理,确保夏粮丰收。抓实抓细春耕备耕,着力落实春播面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多种双季稻,确保今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李克强说,各方面都要着眼大局,落实责任,有力支持农业生产。农资是粮食的“粮食”,要针对化肥、农药、柴油等价格上涨问题,从减税降费、原材料供应、用能等多个环节支持企业增产增供,同时保障农资运输和末端配送。对其中的特殊品种,要专门研究相关支持措施,促进企业挖潜增产和拓展多元进口,用市场化办法做好储备调节。国家已出台对实际种粮农民再次发放200亿元农资补贴的举措,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尽快发放到位,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要加强监测预警,科学及时应对气象、病虫等灾害。李克强说,我国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村户籍人口还有7.6亿,要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良种、先进农机装备攻关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胡春华、肖捷、何立峰参加上述活动。
2022 03-25
详细
中国多地房贷利率出现近三年来最大单月降幅
证券时报e公司讯,尽管最新公布的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与上月持平,但多地房贷利率出现近三年来最大单月降幅。贝壳研究院发布的重点城市主流房贷利率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34%,二套利率为5.60%,分别较上月回落13个、15个基点。3月房贷利率创2019年以来月度最大降幅,房贷环境趋于宽松。据该机构统计,3月103个城市房贷利率降幅较上月分别扩大4个、6个基点,当前利率接近2020年三季度的水平。103个城市中,82城房贷主流利率下调,其中,当月成都首套利率下调69个基点,回调幅度最大,二套房贷利率降低34个基点。(国是直通车)来源: 国是直通车
2022 03-21
详细
统计局:房地产下行态势减缓,坚持推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证券时报网讯,3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去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定的下行态势。但是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持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出现了积极变化。房地产下行态势得到了减缓。从房价指数来看,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指数虽然环比下降,但降幅在收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进一步推动坚持房住不炒,坚持推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构建房地产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房地产发展“租购并举”,进一步满足商品房市场正常需求,我们相信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还是有基础、有条件的。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3-15
详细
国内首份A股公司ESG问卷调查报告发布
国内首份综合反映A股公司ESG认知与ESG实践的《A股公司ESG问卷调查报告》昨日正式发布。此次问卷调查由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与价值在线·易董联合完成。ESG(由环境、社会、治理三个英文首字母组成)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兴起的重要投资理念和相关企业行动指引,亦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金融市场和微观企业层面的具象投影。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尤其在“双碳”目标、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背景之下,ESG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积极践行ESG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更将有效助力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披露ESG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持续扩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1147家,2009年这一数字仅为371家。此次发布的报告,通过32项问题对受访A股公司高管、董秘及董办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后,客观呈现A股公司对ESG的关注度、认知度,及其对ESG实践、ESG评级、ESG报告的理解。在ESG关注度和认知度方面,问卷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相比中小市值公司,大市值公司(市值500亿元以上)对ESG关注度更高;近九成的受访者认为管理层重视是上市公司有效实施ESG战略的首要因素;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成熟期是上市公司实施ESG战略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有31.84%的受访者则认为“何时实施ESG和企业发展阶段没有直接相关性”。在ESG实践方面,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实施ESG战略有利于公司多层面提升发展质量。在已实施ESG战略的上市公司中,63.18%的受访者认为公司“有明显变化”,其中约有五成受访者表示任职上市公司的合规、风控等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在ESG评级与报告制作方面,约五成受访者表示有必要采取措施提升公司ESG评级(评分),对于“高质量ESG报告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有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关键绩效指标披露全面”,其后是“选取的议题涵盖各层面”和“披露了具有公司特色的专题”,分别占比67.66%和60.20%;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七成受访者将“缺少规范的ESG信息披露规则”作为制作ESG报告的主要难点,超过五成受访者表示所任职企业对于如何选定议题还没有明确想法。调查报告提出,在制度层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资本市场特质的ESG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在实践层面,上市公司宜提高对ESG的认知,积极践行ESG理念。(作者系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研究员)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3-11
详细
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 推动中药新药尽早上市
证券时报记者 陈丽湘“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被提及。至此,从2013年以来,“中医药发展”的关键词连续十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各项扶持政策加码出台等多重因素催化下,今年全国两会上,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呼声强烈,代表委员们纷纷针对传统中医药的短板和目前行业现状建言献策。湖南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方盛制药党委书记张庆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传统中医药目前面临着国人对传统文化自信心不够、产业发展集中度相对离散、行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他希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尽快落地、配套产业措施能跟上,同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与舆论引导,做好人才传帮带。加快振兴发展呼声高市场人士多认为,中医药产业正迎来中长期黄金发展期。一方面,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效果明显,针对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和儿童感染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也取得良好疗效,中医文化出海迎来关键时刻;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间,发展中医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法》、医保支持等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21年底,国家医保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药品目录”。这个重磅政策的出台,有业内人士预测“能使中药市场规模扩大2倍”,中药新药的发展前景更是空前广阔。从产业端来看,中药行业也在经过整顿阵痛期后迎来传承创新发展关键期。回溯过去十几年,中药行业在2016年之前保持快速增长,但在2017年国家出手整治行业乱象以及医保控费、中药饮片质量和环保加码等政策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资深医药行业分析师王君(化名)对记者表示,中药行业的最低谷已经过去了,此前政策连续加码是为了促进行业出清、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整顿完乱象接下来就要谋发展,随着新国标和临床使用规范等政策出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甚至走向世界已经迎来了最佳时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期,必须加快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把2022年作为“内涵提升年”,聚焦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在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构建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特色人才队伍、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方面狠抓落实。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振兴发展中医药呼声最高的举措莫过于加强人才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张涤建议,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探索新路子。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则建议,建立和完善国家中医药前沿科技创新体,构建中医药前沿创新技术体系,培养“中医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人才。对于加强文化宣传和传承创新,也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出相关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海王生物总裁张锋建议加强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经典名方开发。张锋对记者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发布了第一批经典名方入选目录,涵盖自汉代以来的100首方剂,但之后国家没有再发布,建议进一步加强经典名方遴选。同时,也有代表委员建议加大中医药的应用范围。全国人大代表、以岭药业吴相君建议加大中医药在亚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赵超则建议将中医药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赵超强调,中医药当前尚未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医药防疫研究体系也未建立,全国暂无可以收治传染病的中医院或研究传染病的中医研究机构。另外,有关中医药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建议也多次被提及。全国人大代表陈玮建议,建立“适配”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体系,建议各省医保对中医药服务的付费方式待研究成熟后再纳入DRGs支付方式改革。全国人大代表、芜湖市中医院急诊内科和老年病科主任张荣珍建议,加强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建议,用现代科技手段讲好中医药故事。全国人大代表、东阳光董事长张红伟也建议构建现代中医药服务体系。张红伟认为,构建现代中医药服务体系是促进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式。所谓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是参考西医结构,逐步建立以大型中医院为主体、下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社区乡镇中医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个体中医诊所为补充、结合数据化信息化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分级清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全民受益。聚焦中药新药上市何为中药创新药?据《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分类,中药注册按照中药创新药、 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进行分类,前三类均属于中药新药。中药新药的上市节奏被按下暂停键,源于2015年的临床“7.22核查”事件,当时中药评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药品质量参差不齐,2015年~2017年甚至出现新药上市申请连续零批准的现象。随着近几年中药注册分类改革的实施和审评审批思路的理清,中药新药的研发上市标准和关键环节得到有效推进。从数据上来看,中药新药的申报、审批、上市节奏已经明显加快。2021年,包括健民集的七蕊胃舒胶囊、康缘药业的银翘清热片以及清肺排毒颗粒等在内的12款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创近5年新高。既然规则已经设定、流程得到优化,加快中药新药上市也成为了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蒋健建议创新机制加快中药新药研发,简化中药院内制剂审批流程。他指出,中药新药研发不应只聚焦重大疾病,应充分兼顾常见病、多发病;中药新药申报时应允许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待药效学研究。“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我觉得应该是发展和创新,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张庆华对记者表示,中药创新药是新时代中药发展的最好体现与代表,其发展和创新需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将中医药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用性展现出来。张庆华举例称,方盛制药研发的小儿荆杏止咳颗粒与玄七健骨片,原来已经是临床效验方,在医院及民间应用时间长,然后又经过多期临床研究后,才向国家药监局申报生产。这种兼具深厚中医理论基础的中药创新药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事实上,有关中药新药上市的审批要求已经在逐步细化,2020年发布的《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中,已经不再以物质基础作为划分类别的依据,而是支持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评价中药的有效性,同时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提出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中药真实世界研究证据体系。中药配方颗粒是中药饮片的升级产品,有关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也在今年两会中广受关注。这是因为,2021年,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结束,使用范围由原来的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扩展至具备相应资质的各类医疗机构,行业进入量价齐升的新阶段。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配方颗粒具有质量稳定性高、服用方便、便于携带等优势。2020年,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约为255亿元,有机构预测,考虑到药食同源的广阔市场,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元。全国人大代表、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教授郭玫建议,加快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进一步出台中药配方颗粒相关政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取消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的制定与备案,避免重复研究和社会资源浪费。对未进入国家标准的品种,张伯礼建议可暂时执行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全国中药配方颗粒六家试点企业的企业标准。热议中成药集采扩围带量采购是近几年影响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改革政策之一,“灵魂砍价”一度使药企闻之色变,中成药已有不少品种纳入集采范围。不过,中成药集采的降价幅度总体上相对温和。2021年,由湖北省牵头的19省联盟中成药集采,共97家企业、111个产品中选,平均降幅为42.27%。中成药集采提速扩面还在进行中,但总体上看,中成药专项集采进展缓慢。这是因为,相比化药集采,中成药由于成分复杂、尚无一致性评价、不同产地药材质量差异大等复杂特点,集采价格谈判难度较大。那么,中成药要不要扩大集采,怎么进行集采才算科学?这个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引发了热议。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应该加速扩大中成药集采,并且应该根据中成药的特点专门设计集采规则。不过,也有代表委员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中成药集采应该稳妥推进。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建议,扩大中成药集采的品种范围,加快推进各地中成药集采进程;进一步优化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规则及技术评价、价格竞争评分细则,减少技术评价权重;把中药配方颗粒纳入集采范围,更好地促进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发展。卢庆国之所以建议把中药配方颗粒纳入集采,是因为他发现,过去要求试点企业研制的中药配方颗粒品种必须超出400个,随后各省审批的几十家试点企业也沿用过去的每家均超出400个以上的品种。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每个企业生产数百种配方颗粒,在形成竞争格局的同时,行业争抢原料、重复研发、重复生产的散乱局面也正在形成。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时代阳光药业执行董事唐纯玉则主张稳妥推进中成药集采。唐纯玉认为,中成药集采不应操之过急,因为中成药质量和疗效等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中成药独家品种多、定价自由度大,这是集采中最难处理的部分。唐纯玉建议,对中成药独家品种进行合理分组,对于功能主治相似的药品不宜简单归于一组,直接进行降幅“比拼”。和唐纯玉表达相似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肖伟提出,中成药独家品种的集中带量采购规则应单独设计,不宜照搬照套充分竞争品种的集采模式,应科学设计符合中药复杂特点和独特属性的集中带量采购模式。中药配方颗粒集采的问题也被肖伟提及。肖伟指出,中药配方颗粒销售价格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建议在推进中药配方颗粒阳光采购的基础上,探索中药配方颗粒集中带量采购的方式方法,促进中药配方颗粒市场更加良性地发展。事实上,中成药集采已经在路上,只是步伐快与慢、规则设计是否合理。今年年初,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将中成药集采列为年度重点项目。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也表示,今年要有序进一步扩大中成药集采范围。为中药材稳价发展献策过去两年,中药材市场掀起了一股涨价潮,多款中药材涨幅更是超过100%。“涨声”一片的原材料,影响已经传导至终端中成药市场,九芝堂、广誉远、片仔癀、同仁堂等药企相继发布药品涨价通知。中药材集体涨价受多因素影响,部分药品因疫情防控需要而短期需求量大增。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药质量监督和环保要求管控较严,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厂商退出市场。此外,新版药典对中药质量要求比较高,推升了中药材的成本,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价格上涨。如何保供应、稳市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积极献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吴焕淦建议多措并举破解中药材价格失衡问题。吴焕淦认为,中药材价格波动虽然属于市场行为,但也说明我国中药材从种植到流通各环节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价格调控机制、生产产区有限、囤积炒作打击力度较低等。针对上述问题,吴焕淦建议,建立中药材价格检测调整机制;促进中药材规模化、机械化种植;重点打击中药材领域炒作行为,在建立价格监测机制的同时,出台打击中药材领域炒作行为的相关细则。更多的代表委员,是从源头供给上提出建议。张红伟建议,加强中医药材基地建设。他认为,目前中药材行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全国各地规范化的中药材基地较少,建设进度缓慢、缺乏长远规划;中医药材养殖不规范,品种杂乱、管理粗糙、采收处理不细致不科学,致使质量不高。唐纯玉认为,中药材良种覆盖率不足10%,基本还停留在“自繁自用”水平。中药材种子、种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药材品质提升、高质量发展及规范化生产,大力发展中药材种业迫在眉睫。因此唐纯玉建议,将中药材良种选育纳入国家种业振兴计划。吴相君强调,相关专家对112种常用中药材野生资源情况和人工种养状况的统计结果显示,22%已属濒危,51%趋于濒危。因此,吴相君表示,应建立濒危中药材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快濒危中药材近缘替代品的开发应用。全国政协委员王伟明则建议,实施东北地区中药材战略储备,拓展标准化集成示范项目试点范围,整合道地资源,支持东北地区中药材种业创新,从源头上提升东北地区中药材优质种苗供给能力。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3-10
详细
国际油价趋近历史极值 能源价格高涨已波及下游
证券时报记者 赵黎昀 黄翔地缘因素作用下,国际能源价格走高的趋势暂未见缓和迹象。当前,国际原油最高价格已经趋近2008年金融危机前创造的历史极值。作为全球“大宗商品之王”,原油价格飙涨,直接拉动下游商品成本激增。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近日通过对化工等行业企业、分析师人士采访了解到,伴随油价上行,下游原材料采购成本已显著增加,部分商品价格涨幅或能抵御成本压力,但原油上涨的红利仍难以全部传导至下游。分析认为,原油价格高企带来全球经济通胀压力,高油价不会长期持续。能源价格影响显现俄罗斯的石油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0%,每天出口约700万桶原油和石油产品。而3月8日美股午盘时,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了针对俄罗斯的能源禁令,将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当日英国也宣布计划将在2022年底前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相应石油产品,以进一步加强对俄制裁。在消息面刺激下,8日国际油价再度冲高。截至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4月合约上涨4.3美元/桶,涨幅3.6%,收于123.7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5月合约上涨4.77美元/桶,涨幅3.9%,收于127.98美元/桶。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引发了下游化工品行业的极大关注,相关企业当下的生产经营情况颇受影响。在山东淄博,当地一大型化工企业相关负责人张经理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原油价格上涨对整个石化和下游的化工行业影响较大,尤其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相关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当地化工企业生产成本造成较大压力。张经理表示,“近期的油价上涨导致下游产品价格飙升。比如我们使用的主要原料碳四的价格持续上涨,由原来的每吨5000多元涨到了现在将近8000元。”面对原油价格上涨,企业也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应对。“当前状况下,企业一方面通过前期的原料采购,囤积了一些库存,相当于对冲了一部分成本,后期如果价格还持续高位的话,就采用低库存,随用随采。另一方面,公司动态调整产能,根据不同组分的价格,包括丁二烯、裂解碳四等,现在还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张经理称。3月9日,龙佰集团发布公告称,根据钛白粉市场需求情况、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经公司价格委员会研究决定,自即日起,各型号钛白粉(包括硫酸法钛白粉、氯化法钛白粉)销售价格在原价基础上对国内各类客户上调1000元人民币/吨,对国际各类客户上调150美元/吨。“近期国际原油等能源价格大涨,这波价格调涨肯定涉及成本提升的因素,龙头宣涨也大概率会掀起行业又一轮提价。”颜钛分析师杨逊表示,钛白粉上游原材料除钛精矿外,还包括硫酸等。而硫酸上游原料硫磺,是石油、煤炭工业脱硫的废料。今年以来,国内硫磺、硫酸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上涨。1月份至今,华南地区硫酸价格从440元/吨涨至720元/吨,安徽地区硫酸价格也从455元/吨涨至588元/吨。硫磺全国均价也从1月份2455元/吨涨至3030元/吨。“近期全球原油、天然气价格上涨对成本肯定有影响,但直接关联不是太大。”河南巩义一碳素加工企业负责人胡越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称,碳素上游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是石油焦,而石油焦是原油炼化企业生产柴油等产品过程中的复产品,早年间由于利用价值不大,下游企业不用付款,直接拉走就行。但近些年来,受下游行业利润增长等影响,石油焦价格也屡屡攀升。刺激石油焦价格拉涨的因素,主要还是市场供需的博弈,近期受环保限产等因素刺激,加上炼化企业定期停产检修影响,所以供给端有收缩。不过另一方面,在原油价格高涨之下,以煤炭为加工源头的煤化工企业显现出了一定的成本优势。在记者采访中,多家煤化工企业表示,目前油价上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虽暂不明显,但也保持着紧密关注。“目前,国内煤炭价格在国家各项保供稳价政策影响下已逐渐回归至合理价格水平,化工产品中,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与石油化工工艺的成本差距显著扩大,煤化工显现出相对的成本优势。”一位煤化工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而言,煤化工与石油化工有替代关系,前者可以生产油头路线能够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当油价上涨时通常油头路线成本上升,并且经由产业链向下传导至化工产品,因此导致了一方面产品端在涨价或至少持稳,另一方面原料煤的成本维持在相对低位。山东德州一化工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受制于下游开工率、终端需求等影响,虽然成本端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当前化工周期下,整体而言还未表现出太大的利好。“2020年春节后,企业盈利情况有所减弱,主要是下游开工率不足,需求相对有限。油价对化工品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未来怎么变化我们也在持续关注。”国际油气价格持续拉涨外盘拉动下,3月9日国内期货市场上原油主力合约2204继续飙红,盘中最高报823.6元/桶,刷新高位。截至当日收盘,原油主力合约报涨5.41%,低硫燃料油更是大涨达8%,沥青、燃油涨幅均突破7%。事实上,在地缘争端发生前,国际原油市场已维持景气度一年有余。2021年随疫情震荡回落,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原油市场经历了3月、7月、10月三次震荡上扬,摸高80美元/桶,创出了6年新高,引发全球能源紧张的格局。而进入2022年后,油价上行动力不减。截至2022年2月21日, ICE布油期货较年初上涨25.16%,收于95.85美元/桶,ICE WTI原油期货上涨25.00%收于93.60美元/桶。3月以来,在俄乌战事影响下,国际油价更是大幅上涨,多次单日涨幅突破7美元/桶。“鉴于近期紧张的国际局势,原油价格不断刷新着价格,并向着2008年7月11日创下的历史最高油价看齐。不仅如此,一些投机商及投行对于油价的预期已经超越了上次的最高价格,部分投资者押注原油期货将在3月底之前升破200美元。”金联创分析师奚佳蕊表示。奚佳蕊介绍,ICE数据显示,3月7日至少有200份5月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的看涨期权成交,行权价为200美元/桶,到期日为3月28日,即合约结算的三天前。而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更是警告称,如果美国和欧盟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油价可能会攀升至每桶300美元以上。原油价格飙升之时,欧洲天然气价格也频繁刷新历史。3月7日,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首次突破每1000立方米3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8956元),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3月以来,我国京津冀地区LNG价格也呈现先跌后涨趋势。金联创分析师韩昊志表示,3月后,伴随国内气温回升,城燃补库需求基本结束后,市场整体需求逐渐降至较低水平。此外国内管道气供应相对充足,也在一定程度导致了LNG价格的走跌。截至3月4日,国产LNG出厂均价7200元/吨,较2月28日下跌1510元/吨;LNG接收站出站均价下跌至8375元/吨,较2月28日下跌525元/吨。但伴随接收站库存压力缓解后,接收站价格保持坚挺,且北气因液位较低触底反弹,至区内套利资源有所减少,截至3月8日,国产LNG出厂均价涨至7800元/吨,涨幅达600元/吨。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作为全球“大宗商品之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飙升,正在向下游产业链传导。3月份以来,原油下游化工商品价格普涨。例如,乙二醇期货价格从月初4863元/吨涨至3月9日盘中最高5903元/吨,涨幅超过21%。甲醇主力合约价格也从月初最低2877元/吨涨至9日最高3370元/吨,涨幅超过15%。此外,油价持续大幅走高,对油品市场行情提振作用明显,地炼汽柴油等产品价格涨幅较大,芳烃溶剂油市场价格亦是不断攀升。卓创分析师段北亭称,近日三甲苯市场价格呈跳跃式上涨,截至3月8日,国内三甲苯市场价格均值为8391.7元/吨,较2月底上涨650元/吨,涨幅为8.4%。四甲苯价格走势与三甲苯价格走势相似,亦于近日呈直线式上涨。截至3月8日,国内四甲苯市场价格均值为8333.3元/吨,较2月底上涨650元/吨,涨幅为8.46%。“地缘政治加剧石油市场动荡,国际油价多次冲高,大大提振了油品市场从业者交投心态。此外,原料重芳烃价格跟随原油价格不断上涨,涨幅在450-700元/吨,而地炼汽油价格也突破万元大关,对市场行情上行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他表示。同时,国际原油强势上行,进口成本冲击高位,华南液化气市场价格也快速拉涨,接近7500元/吨,远高于历史五年同期水平。“截至3月8日,华南液化气市场均价在7467元/吨左右,较年初5568元/吨水平上涨1899元/吨,涨幅34.1%。目前华南液化气市场价格已明显高于2021年高点6471元/吨的水平,涨幅在15.4%。”对于近期液化气市场价格大幅上行,卓创曹莹莹认为国际原油的推动不容忽视,此外进口成本高企也影响明显。3月CP公布丙烷为895美元/吨,较2月上调120美元/吨;丁烷920美元/吨,较2月上调145美元/吨,进口成本高企支撑,上游单位推涨意愿较强,同时4月CP预期走高,丙丁烷华南到岸价预估突破1000美元/吨,进口成本的上涨助推了价格的上行。下游商品价格伴随能源价格上涨,相关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成本传导?前述淄博化工企业张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化工产品价格对下游有一定的传导,但是传导幅度比较小。“一方面是现在产品涨价的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下游的开工率并不充足,这也就造成了往下传导的压力比较大,传导还需要时间。”胡越也表示,当前企业也在尽力将上游价格上涨向下游传递,在目前下游市场形势较好的背景下,传导还算顺利。“不过,对于我们碳素企业而言,去年4000多元的价格和目前近7000元的售价对比,并没有带来利润变化。因为去年12月份时石油焦价格在2600元/吨,而目前已经到4000元/吨左右。对于再下游的电解铝企业而言,受氧化铝、石油焦等上游商品成本影响,当前盈利也比不上去年高点。”他说。前海开元基金杨德龙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特别是原油、天然气价格暴涨,对于下游产业成本,形成了直接的压力,这可能会影响到相关企业的经营利润。隆重资讯原油分析师李彦表示,虽然原油价格涨势抢眼,但下游行业表现却没有这么红火,过高的原油价格对下游并非利好。“原油高位运行,下游多数品种的涨幅远不及此。也就是说,原油显著的涨势难以对下游多数品种形成有力提振,其一方面在承受原油高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一方面受制于需求、价格推涨力度有限,导致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李彦称,通过对多种化工品价格的跟踪发现,不仅原油上涨的红利难以全部传导至下游品种,部分下游品种的供应还将持续增长,过剩局面或更加明显。他认为,展望2022年全年,原油价格高企导致下游化工等行业面临的压力更大,多数化工品种供大于求的格局难以改变,仅靠成本支撑无法扭转工厂谨慎的定价心态,下游需求的掣肘仍在。责任编辑: 孙孝熙
2022 03-10
详细
调控政策应区别对待商业不动产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在疫情影响和现金流双重压力背景下,商业不动产发展承担着较大压力。”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董事长王填表示,调控政策需要将商业不动产与房地产住宅区别开来,有效鼓励和引导优质商业不动产项目打造和可持续发展。今年全国两会,王填的建议主要涉及实体零售商业行业,内容包括将商业不动产入池公募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实体企业自持商业不动产融资不计入房地产调控范畴等。王填认为,应该将商业不动产从房地产调控中解放出来,“商业不动产具有城市基础设施的属性。从价值属性来看,商业不动产作为服务产业载体,与物流仓库设施一样,是为社会和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王填说。王填表示,从社会属性来看,商业不动产是城市美好生活方式的提供者,同时可以吸纳大量社会人员就业,员工可以就近工作,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较优模式之一,是保民生、稳就业、促消费的重要保障。从价值属性来看,商业不动产的价值与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本质上是以经营为抓手的服务业,是靠实干和艰苦经营创造的价值,而住宅价值受益于自然升值。从收益属性来看,商业不动产的收益率较为理性,毛租金收益率一般为5%~8%,按照商业不动产50万亿元的存量,每年租金的潜在财富效应可达3万亿元,如若参照国际市场30%的证券化水平,可形成逾15万亿元的可投资市场,具有较强的财富效应。王填认为,对商业不动产一刀切,大大抵消了住宅调控的效果,丧失了利用商业不动产来重塑中国房地产和金融循环的机会,压制了中国商业不动产的活力,延缓了本该蓬勃发展的城市空间服务的升级,实际上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塑造。因此,王填建议,产业调控对于商业不动产应该区别对待,房地产调控的对象应是住宅市场调控,应将“房地产调控”改为“住宅市场调控”。此外,由于商业不动产整体贷款额度受制于整个住宅调控,银行将商业不动产项目列入房地产控制类贷款,造成商业不动产贷款审批难。王填建议,商业不动产贷款额度从房地产总额调控中分离出来,支持与实体密切相关的商业不动产贷款审批,配套中长期贷款产品,鼓励商业不动产行业的并购重组贷款,鼓励保险、社保等资金投资于商业不动产。另一方面,王填建议,将商业不动产入池公募REITs,“公募REITs作为优质商业不动产的金融工具,可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建议尽快推动商业不动产REITs的体制建设,促进商业不动产产业链的健康良性循环,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2022 03-08
详细
2021年烟草行业实现税利总额1.35万亿元
证券时报e公司讯,记者6日从国家烟草专卖局获悉,2021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总额13581亿元,同比增长6.08%;实现财政总额12442亿元,同比增长3.36%,实现税利总额和财政总额创历史新高。(新华社)
2022 03-07
详细
中国汽车出口跑步“钱”进 欧洲市场成亮点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1月汽车出口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月,国内汽车出口达23.1万辆,同比增长87.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达5.4万辆,同比增长538.7%。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指出,目前全球电动车市场快速扩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了机遇。中国新能源整车产品具备较好的竞争力,出口潜力巨大。不久前,上汽集团正式宣布,今年将全面发力欧洲市场,自主品牌MG和MAXUS在欧销量要达到12万辆。除上汽外,长城、吉利、领克、蔚来、小鹏、爱驰、威马、岚图等车企也在加速出海。有业内人士表示,欧洲市场正在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近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2021年国内汽车出口的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7.7%,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我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200万辆,突破了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的局面。据海关数据,2021年,中国汽车商品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国家依次是美国、墨西哥、日本、德国、俄罗斯、韩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和越南。与上年相比,上述十国出口金额均呈快速增长,其中比利时和英国增速更为显著。2021年,上述十国出口金额602.8亿美元,占全部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47.6%。汽车出口跑步“钱”进,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双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汽车产品已逐步得到全球市场认可。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已然有所显现。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304.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30万辆,同比增长329.5%;新能源商用车出口1万辆,同比增长59.6%。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产品质量和品牌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受益于中国车企在供应链方面的良好布局。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在出口汽车产品的同时,也将产品的研发中心、供应链体系、生产工厂、销售渠道、二手车服务等向海外市场迁移,更加本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出海方式,让中国汽车产品竞争力更强,出口价格也得到了保障。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这个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将给中国汽车的出口带来更多机遇。中金公司指出,从全球产业链来看,RCEP有利于疫情后亚太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修复,区域内部价值链分工的重塑将在一定程度上利好汽车产业。部分成员国零部件关税的下调,也将扩大中国车企出海的竞争优势。欧洲市场成车企出口重点近日,上汽集团披露产销快报,今年1月份累计销量达45.56万辆,同比增长13.02%;其中,上汽集团出口及海外基地销量达6.54万辆,同比增长74.40%。“目前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名爵已连续三年成为海外市场单一品牌销量冠军,去年MG名爵品牌的全年销量达到了47万辆,销售区域已覆盖了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汽集团总裁助理、上汽集团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上汽国际总经理余德表示,2022年,上汽集团全集团的海外销量目标将达到80万辆,其中MG品牌力争实现50万~60万辆的销量目标。据了解,2022年欧洲市场将成为上汽海外业务发力的重点。按照规划,2022年,上汽集团将全面发力欧洲市场,自主品牌MG和MAXUS在欧销量预计达到12万辆,欧洲将率先成为上汽首个“10万辆级”海外区域市场。同时,上汽集团在欧洲市场也将加快经销渠道的布局,拟定今年要在欧洲市场打造1200个营销服务网点。上汽集团数据业务部副总经理、上汽乘用车首席数字官张亮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为了瞄准火爆的欧洲新能源市场,上汽将在今年推出首款“全球车”纯电动SUV MG EH32等新能源产品,加快欧洲市场布局。除了出口整车,上汽还已建立了集研发、营销、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二手车等为一体的面向全球市场的汽车产业链,以产业链的形式出海。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以上汽、长城、吉利、领克、蔚来、小鹏、爱驰、威马等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均将海外出口的主阵地落子在欧洲市场。其中长城汽车、领克等车企更是要挑战对产品准入及产品品质要求极其严苛的德国市场。“德国的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是非常挑剔的,对品牌的忠诚度也很高。如果中国车企能拿下德国市场,意味着将顺利打开整个欧洲市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副总裁张琳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与20年前中国车企的出海相比,当前中国车企的全球化之路走得更加扎实。相关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中国汽车出口呈现逐步回升态势,其中非洲和欧洲市场的贡献最为显著。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中国汽车出口在欧洲市场取得突破,改变了依赖亚洲和非洲等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被动局面。同时,欧洲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及补贴政策,也愈发吸引着中国车企的出海。2月17日,岚图汽车宣布将于年内正式进军欧洲市场,旗下的岚图FREE将于6月份在挪威首发,率先出口挪威市场。岚图汽车CEO卢放透露,当前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引领全球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在成功进入挪威市场后,岚图的车型也将陆续进入欧洲其他国家。
2022 02-23
详细
多地明确任务目标 力保国资国企一季度“开门红”
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国资国企是稳增长的“排头兵”“主力军”。目前一季度有效工作时间不到30天,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国资委召开会议,推进全力以赴实现省属企业一季度 “开门红”。值得一提的是,相关工作安排中,扩大有效投资较为一致地成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基于增强企业核心业务能力、企业自身发展的刚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和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积极进展,需要加大投资。但也要避免过度投资,特别是举债融资完成收购。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数据,今年1月份,中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近期,河北、黑龙江、甘肃、宁夏等多地发布数据显示,当地国有经济新年首月实现了“开门红”。但国有企业稳增长的压力也不容忽视,1月份,一些地方省属企业已经出现利润增速为负的情况。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对记者表示,全球范围的疫情影响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调整,发展环境十分复杂,国有企业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着实不易。目前一季度有效工作时间不到30天,时间紧、任务重,一些地方靠前发力,早抓快干,力保实现省属企业一季度 “开门红”。如:四川省国资委强调,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聚焦主责主业,加大基础设施、“5+1”现代产业、产业金融等领域投资力度,力争2022年完成投资超2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要突出提质增效,加强成本费用管控和资金集中管理,强化“两金”压控,加大资产清理和专项治理力度,加快退出高风险低毛利贸易业务,提升经济运行可持续性。广西省国资委提出,通过进一步优化预算、控减非生产性开支、强化经营管理等有力措施,深入推进提质增效工作,确保在一季度良好开局的基础上,一季度利润总额实现7%以上增长目标。同时,还将全面梳理亏损子企业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举措,有针对性制定扭亏减亏控亏措施,确保2022年亏损企业亏损面、亏损额要比2019年分别下降30%和50%以上,其中一季度亏损面、亏损额要比2019年分别下降25%和40%。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努力实现增长达10%以上、金额482亿元以上。此外,北京市国资委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座谈会,针对国务院国资委新的考核评估指标,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安徽省国资委透露,2022年省国资委将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2215”投资行动、布局新兴产业行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行动、创建一流国资监管机构行动等“六大行动”,确保企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1月份中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为全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振了信心。”国企改革专家李锦对记者表示,但从全年来看,国有企业稳增长难度很大。投资是把双刃剑,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较为明显,但过度投资也会快速抬升负债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留下更多的压力。谈到处理好稳增长和推进国企改革的关系,李锦表示,今年特别强调风险管控。稳增长首先是稳改革,在今年的宏观背景下,国企改革策略应该有所调整,建议今年多发力有利于稳增长的改革。对于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导致国有企业下岗出现社会问题的改革可以放缓步伐。周丽莎建议,2022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实现稳增长目标需要进一步落实改革举措,通过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工作,普遍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全员绩效考核等市场化用工制度,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通过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升国有经济创新力,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中积极作用,针对企业存在的短板,引导企业遵循科研规律,更加注重研发投入,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高负债企业实施负债率、负债规模双管控,防止隐性债务、明股实债等虚假降杠杆问题。建立了中央企业债券应急机制,强化到期债券检测,确保不发生兑付风险,防范重大风险,对债务、投资、金融等做好风险处置。来源: 证券时报网
2022 02-23
详细
返回主页 公众号 反馈建议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